掃描二維碼觀看活動現餐飲設備場視頻。顧婧 制
  陶行膠原蛋白知紀念館中,大家跟著杜蕾老師去瞭解陶行知先生。 趙曉濛 宋嶠 攝
  前天,由揚子晚報和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共同推出的“尋找南京的紅色記憶”系列活動,首站來到位於北郊曉莊勞山腳下的陶行知紀念館。讓記者感動的是,很多沒有報上名的市民usb,索性直接趕來希望以“編外”的身份參與。現場來了30多位市民,很多人表示,這種活動很難得,下麵三站都會參與。 通訊員 童莉 劉雙香
  揚子室內裝潢晚報記者 楊娟
  現場
  孫女來不了 爺爺婚禮顧問費用代替來錄音
  上周六上午9:00,陶行知紀念館門口,距離活動開始還有半個小時,今年75歲的莊國慶老先生早早就來到現場。“在南京生活幾十年了,這個紀念館還沒來過。”他告訴揚子晚報記者,陶行知先生逝世時,自己才七八歲,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,對這位教育家的事跡有深刻的記憶。
  “本來是陪上六年級的孫女來的。”他告訴揚子晚報記者,孫女參加學校組織的清明祭掃活動時,瞭解過“曉莊十英烈”的故事,深受感動。看到關於這個活動的報道後,她就特別想來看看。沒想到孩子生病了,“本來我們都打算放棄了。”莊老先生說,如果自己來,可能只是看看,沒有專家的講解,感觸肯定不夠深。考慮到這次機會來之不易,自己就作為代表趕來,“帶了錄音筆,全程錄音,今天是替孫女來學習的。”
  集合完畢,活動正式開始前,一位市民張女士找到揚子晚報記者,“我們真的很想參加,瞭解下這段歷史。”張女士是一家國企的行政主管,覺得這樣讓大人和孩子瞭解“紅色記憶”,接受熏陶的機會很難得。但是此次活動只有30個名額,等她報名時已經沒有名額了,“我還是和兩個朋友帶著孩子來了,希望能參與進來。”當然,這樣的“要求”無法拒絕,作為活動的主辦方,很熱情地歡迎了他們的到來。
  當年“犁宮”原是一座茅草屋
  在陶行知紀念館內,主講是紀念館的杜蕾老師。大家從陶行知先生的“少年壯志”,到各個時期的教育活動,瞭解到他的一生。
  1927年,陶行知先生在現在紀念館的所在地附近,創建了曉莊學校。他將學校的大禮堂命名為“犁宮”,並親自寫了一副對聯貼在“犁宮”兩旁:“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 對稻粱菽麥黍稷下功夫”。從資料圖片上,大家看到了“犁宮”當時的模樣,“就是一座茅草屋啊?學習條件真艱苦。”丁家橋小學四年級的王紫彥和一同前來的姐姐小聲討論著,還不時拿著筆將杜老師講解的內容記錄下來。
  原來,姐姐王倩已經大學畢業,正在南昌路小學做實習老師,“不管是我還是妹妹這個年紀的學生,對南京的‘紅色記憶’真的不瞭解。”王倩說,自己瞭解到的一些革命故事,最多的還是通過書本,這樣親身來體驗的機會很少。自己即將成為一名人民教師,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,需要學習他的教育理念和奉獻精神。妹妹即將升入五年級,到時候會學習一篇陶行知先生寫的課文《每日四問》,“提前讓她來感受下,對將來的學習肯定有幫助。”
  在參觀的過程中,大家發現,每到展覽的一個時間節點,都會有一個身著黃色馬甲的志願者站在那裡,有疑問也可以和志願者交流。這些志願者來自曉莊學院的陶行知思想研究會,“經過紀念館杜老師的培訓,我們將展覽分為八個部分,分配給8個同學,大家各自熟悉後,為來參觀的人服務。”大二的學生史禕笑著說。
  ■紀念冊
  10名學生因參與罷工被殺害
  “曉莊十英烈”紀念碑位於陶行知紀念館的東南側,1951年曉莊師範覆校時建立的。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史料科副科長徐霞翔告訴大家,當時的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創辦後,吸引了大批優秀青年前去求學。1928年,學校建立了中共曉莊地下黨支部、青年團,並領導學生積极參加聲援工人罷工的示威游行等革命活動,在當時南京的中共地下黨支部中,曉莊支部是人數較多、工作開展得較好的一個。1930年4月,學校遭國民黨查封,湯藻、葉剛、石俊、袁咨桐等十位曉莊黨團學生遭到殘酷殺害,長眠在雨花台。徐霞翔說,其中袁咨桐才16歲,也是犧牲在雨花台年齡最小的烈士。
  紀念碑底部是一個黑色的大理石基座,上面刻著“十英烈”的生平。金陵科技學院園藝學院大三的學生王媛說,這次共有10位同學一起來參加活動,“我們學校就在紀念館旁邊,以前來過,但是不太瞭解這段歷史。”她說,袁咨桐才16歲,這個年紀的自己才上高中,還在為學習而苦惱,他卻已身處獄中,面對生死抉擇。按當時的法律,不滿18歲是不能判死刑的,當值法官便在判決書上做了手腳,將他的年齡由16歲改為18歲,判處極刑。雖然陽光明媚,但是聽完他們的故事,摸著紀念碑上刻著的名字,還是忍不住眼淚都要掉下來。
  ■活動預告
  周日去“寧海路19號”聽烈士故事
  今年是南京解放65周年。在過去那段革命歲月里,曾有大批共產黨員和仁人志士在南京進行著英勇的鬥爭,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。長眠在雨花台的烈士中留下姓名的有2401位,南京不少地方留下過他們的足跡。揚子晚報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聯合推出的“尋找南京的紅色記憶”系列活動,計划走四站,每站都邀請市民一起尋找烈士們的“戰鬥足跡”。在史料專家的帶領下,去瞭解60多年前烈士們與敵人鬥智鬥勇的往事。
  本周日(3月30日),第二站在“寧海路19號”,那裡曾經是國民黨保密局看守所,現在已經沒有這個門牌號了。當時從正面戰場等押解來的解放軍官兵,都曾關押在此,然後被秘密處決。當年的“寧海路19號”現在是什麼樣子?那裡都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?想參與活動的市民可以撥打報名電話:96096。王海潮楊娟  (原標題:爺爺代孫女參觀 全程記錄“紅色記憶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43midxj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